智慧产城运营商

再造一个产业成都 | 天府新区拉响高端人才集结号

发布时间:2020.07.09 浏览次数:1291 来源:壹地产

2010年,全球代工巨头富士康北上落户郑州,这件事让郑州火了一把。他们自己也很得意,当年,河南省一道中学试题,是问富士康内迁对河南省的意义。

 

第二年,成都双流县把另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台湾纬创引进。引进世界500强,向来是一个省的一把手工程,现在,一个大西南县城竟然把这件事做到了。

 

历史证明,凡是拥有服务意识的城市,都赢了。从签订投资协议到项目开工,只用了三个月。一个县级政府的高效率,让纬创印象深刻。

 

2012年,四川领导来纬创所在的天府新区调研时,纬创在成都的负责人很感慨:


入川发展,我们选对了地方。

 

多年后,有媒体写道,由于先后引进丰田、大众、纬创等产业项目,成都GDP于2011年实现了对武汉的超越。

 

西安新主政者的施政纲要中,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“成都”。为了超越成都,西安不惜让自己成为全中国落户门槛最低的城市。

 

成都明白到底怎样才能吸引真正的人才。前年,全国38所高校374名青年学子组成的调研团前往成都,负责接待的,是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。子姨看了一下参观路线,可谓用心良苦:


成都市规划馆、高新区科技型企业、成都科学城、金沙遗址博物馆

 

成都不仅有视频里的九眼桥,也不仅有赵雷口中的玉林路。领导想让学子们看到的,是成都的将来,是天府新区的产业雄心。然后,领导似乎不经意地对这些清华、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年轻人们说:

 

成都6个月内已经吸引了来自北京、上海等30个城市超过12.5万人落户成都。

 

在此之前,成都人口已经从2008年的1200万,暴增至2017年的1600万,把其他1.5线城市远远抛到了身后。

 

少不入川,老不入广。如今,成都还想要让优秀的年轻人知道,这片土地不只有温情与安逸,这里也是年轻人的用武之地,是高端人才施展才华的天选之地。他们拿出的法宝,就是天府新区。

 

来天府新区视察的那位领导,在调研中把天府新区称为四川的“一号工程”,定位更是了不得:


再造一个产业成都。

 

天府新区的概念,因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》而生。这个文件里有一句话说得很直白: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。这个点落到成都,就是天府新区。

 

于是,在“天府新区最好的地方”兴隆湖畔,科学城诞生了。2016年12月,承载着“芯云”产业导入及产业配套建设使命的紫光·天府芯城项目,在科学城的核心板块拉开了帷幕。



这个投资500亿的项目,包含“三院两云”—— 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暨紫光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、紫光大数据研究院、紫光智慧城市研究院、紫光天府工业云研发应用中心、紫光工业云四川基地。建成后,这个项目将聚焦创新资源、培育新兴产业。

 



这一点,它们其实做得不错。去年12月,20多家行业知名企业与紫光·天府芯城签约合作。这座占地2000多亩的产业新城,在产业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。

 

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,科学城片区不是光秃秃地只有高楼大厦,而是绿树成荫、湖光水色、鸟语花香。据说,生态用地比例占到科学城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。

 


2018年,大领导在某地座谈会上特意提到,在去四川调研时,看到天府新区生态环境很好。那次,他在天府新区首次提到了一个概念:


公园城市。

 

第二年,荷兰人南纳.德.鲁第一次到访成都,吃完火锅,走到玉林路的尽头,他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柔。

 

随即,这位顶尖的国际设计大师与紫光海阔的设计团队,用几个月时间打造了一个堪称文化地标型的建筑:


智慧之环。


它的造型非常独特,有点像哪吒手里的“混天绫”。整个建筑呈起伏的环状形态,象征着成都周边的山脉以及万物互联、科技无止境的寓意。



实际上,这是紫光·天府芯城的展示中心和接待中心。其中,整个屋顶和立面均为曲线形设计,屋顶为金属曲面,由15000多块彩色铝板拼接,立面为玻璃曲面。



行人可从地上一路走到屋顶,从⼀个“山谷”移动到另⼀个“山谷”,欣赏到不同的景观。



未来, 智慧之环将被用作学校的运动中心,包括标准的奥运跑道、篮球场和其他体育设施。



作为国内智慧生态产城构建的先行者,紫光海阔很清楚,他们的目标,就是打造一个公园城市。

 


紫光·天府芯城也是这样做的,项目借助产业办公集群、独栋花园办公、康养医疗、地标集群、综合商业体、星级酒店、主题商业街、全龄K12教育、人才公寓和配套住宅等十大业态,将产、商、住串联起来。其价值可用8个字概括:


宜业、宜居、开放、共享。



其实,公园城市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一位科学家的闲来涉猎:钱学森。少有人知道,老人家不但研究导弹和火箭,还对城市科学颇有研究,他在1990年提出了将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结合起来的未来城市构想。

 

30年后,老人家的这个想法要在成都变成现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