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是否如靶心一样,资源之箭射向那个中心红点才算赢?
帕特里克·格迪斯在《进化中的城市》中写道,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,一旦发展,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,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。
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,站上了“新常态、万亿级”的全新起点。成都迎来了增量红利和产业红利新时代,站在新的起点下制定了成都“2035城市远景规划”,明确成都未来的“双心、双轴”的空间结构,2035年进阶国际门户枢纽城市。
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后,成都由“单核”转为“双核”发展。自2015年以来,天府新区依靠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,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。
占位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核心区,紫光•天府芯城正在构建未来时代的科技芯城,其科技地标建筑——智慧之环也即将对外开放。
纽约大都市区、“大伦敦地区”、东京TOD发展模式的探索无一不用城市功能结构革新之路证实着——当城市向中心聚集,人口密集、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将集中爆发,城市多中心、区域协同发展才是破局之路。
1.46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伦敦、巴黎等国际都市,“双心”对其来说无疑是科学的选择。
2020年6月,成都通过研究分析伦敦、纽约、东京、上海四个世界一线城市,《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(2019年)》和《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主要经验及其对成都的借鉴与启示》重磅出炉。
种种迹象表明,成都将进一步对标伦敦、纽约、东京、上海四座城市。作为后发城市,成都的机遇也将在此过程中产生,城市功能结构革新显得至关重要。
随着天府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,成都市正在由一个“单中心城市”向“双中心城市”转型,未来的成都将构筑“双心、双轴”的空间结构。
去年发布的纽约2050年规划,提及纽约面临的突出矛盾:作为全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,高密度催生一流基础设施的同时,也对高效利用土地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当存量势能消散,资源消耗殆尽,空间环境紧张,技术红利作用衰减,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更多在于增量红利。
在增量发展时代下,成都迎来了新的产业红利发展。
天府新区的建设目标是要成为现代产业、现代生活、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宜业、宜商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区,这相当于“再造一个产业成都”。
2015年,成都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。围绕科技创新、新经济发展两大关键任务,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,积极布局和发挥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、天府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基地作用,率先建成5G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。
自2017年全面启动建设以来,规划建设总长16930公里的天府绿道体系,正在天府新区全面铺开。
2018年3月,“公园城市”这一全新理念被写入在编的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35)》。
短短两年多时间,天府新区已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。
不仅如此,成都还不断探索如何让人参与进来,提出“人城境业”的理念。
占位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的紫光•天府芯城,以构筑“科技中的公园”为愿景,正建设一座产城融合、“人、城、境、业”高度和谐的未来科技芯城。紫光海阔集团牢牢把握成都发展时代机遇,倾力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范本。
紫光·天府芯城注重公共、生态、生产、生活相协调,建成后的紫光·天府芯城将肩负着搭建产业平台,聚集集成电路上下游优势资源,培育新型产业、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使命,为中国强芯提供成都方案。
西班牙著名城市规划师阿方索维加拉曾说:“每个城市的封面区域,需有大师级艺术家操刀,方可铸就。”
位于天府新区紫光·天府芯城几何中心的智慧之环项目,便是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、荷兰Powerhouse Company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Nanne亲自操刀,带领团队完成设计的天府新封面。
智慧之环作为紫光·天府芯城的科技地标,是紫光海阔科技力量的集中展示。
中国智慧产城运营商紫光海阔作为智慧之环的项目方,给予了Nanne团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。紫光海阔团队配合设计师,使用参数化设计的方式把复杂的建筑物实现了简洁与优雅。
为了实现建筑的灵动轻盈,屋顶的金属曲面使用多达15000块彩色铝板;而立面更是大胆采用全玻璃曲面,共计700块玻璃,将周边绿色景观引入,成为室内空间的一部分。
Nanne表示,智慧之环不仅是公共建筑,也是景观建筑,它吸引着人们来到这里与自然亲近。来此运动、休憩、观展的人们将在曲面屋顶、中央公园或是科技展厅邂逅,并产生更多的交流和灵感碰撞。此外,在得知智慧之环未来将用作学校体育馆和图书馆后,Nanne非常高兴智慧之环的建筑功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。
万众瞩目下,智慧之环已蓄势待发,紫光海阔人正积极地忙碌着推进开放事宜,静待社会各界前来参观。
科技,创造未来城市美好生活,智慧芯城的美好生活将从智慧之环科技地标开启。
成都向南,一座产业之都正在崛起。